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

《愛(Amour)》(Michael Haneke,2012):老人、病人、愛


老人
年屆七十的導演在全球人口老化時收起挑釁與暴力,不試圖牽引觀眾情緒,寫實地呈現年老者在死亡來臨前的生活。電影開首已經是結局--女主角Anne(Emmanuelle Riva)將要死去,電影的結局,人生的結局,早就無懸念。電影要訴說的是死亡前的生活,晚年生活加上疾病就是重覆而沉悶,吃力而沒有轉機,Georges(Jean-Louis Trintignant)與Anne都忘了今夕是何年,相簿揭示以前有多美好,以前還有舒伯特的浪漫鋼琴曲,「生命太漫長了」。

病人
「病」是「不正常」身體狀況,「病人」就是「不正常」的身份角色。旁人對病人特別照顧,常慰問,面對病重者更只看到他的病,但於事無補。Anne早就厭倦談論自己的身體狀況,「可以談別的嗎?」後來他半身癱瘓,不能吃,不能喝,不能說話,不能動,曾經的鋼琴教師不能彈琴,病重的Anne或許不再是「Anne」。鋼琴家舊生只看到病人「Anne」看不到以往的他。女兒Eva(Isabelle Huppert)眼裡只有病,光著急,一籌莫展。病人「Anne」對於看護只是另一位服務對象,照顧當中不含人情味。病人「Anne」也不是與丈夫Georges談笑共進餐的Anne。


病重意味沒有生活,對病人本身及其身邊人皆是沈重壓力。在無可挽回之下,唯有重新開始。電影名字單字一個《愛》(Amour,法文,同「愛」),丈夫Georges對病前病後的Anne都可算是無微不至,但當生活只有壓力,對妻子Anne的愛也面臨考驗。但親手了結Anne的生命也不是不愛,他還可冷靜買花善後,盡丈夫責任。Georges後來寫的就是遺書,晨早起來與Anne在另一個世界重聚,難道不是愛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