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

《閃靈237(Room 237)》(Rodney Ascher,2012):詮釋、信任、前見

詮釋
一套電影多重詮釋,全部有根有據。認真的影迷根據電影符號象徵,打通脈絡,追尋背景資料,了解Stanley Kubrick看過甚麼書,連結導演舊作《2001太空漫遊》(2001 Space Odyssey)》,作者生平,縱使詮釋結論可能令人驚嘆,或者啼笑皆非,甚至導演助手都表明影迷想得太多與導演原意有出入(註),《閃靈237》依然示範了名符其實的作者已死,文本開放,電影解讀的多重可能。

信任
《閃靈237》說明深層詮釋需要觀眾對創作人的信任,信任讓觀眾相信畫面上每事每物都有意義。《閃靈》的影迷都拒絕接受《閃靈》只是一部恐怖片,他們甚至認為「穿崩」不是「穿崩」,對倒的地毯或消失的椅子都是象徵是符號,不連貫不合理的的酒店間格都有意義,觀眾對創作人的信任(或崇拜)能把表面不合理的都合理化。有怎樣的創作者就有怎樣的的觀眾,精雕細琢的Kubrick就有看戲時逐格掃描的觀眾。TVB的「穿崩」是「穿崩」,Kubrick的就是編碼(Encoding)。

前見
詮釋角度受觀眾本身的經歷影響,甚麼人看到甚麼事,切入點不同,結論也不同。歷史學家想到納粹德國,從德國牌子的打字機切入分析。有人可以從罐頭想到印地安人,又有人從火箭圖案毛衣連結到登月造假片段,甚至有人把文件盆連結到陽具連結到性。於是「Room 237」同時是歷史學家想到的42 (2x3x7)(納粹開始屠殺猶太人那一年),又是月球論者說起的「Moon Room」(ROOM No 237)。是不是過度解讀見人見智,可是對於同時順序又倒播重疊地看的影迷,也只能說這是很有創意的看電影方式。

註:
http://www.nytimes.com/2013/03/31/movies/aide-to-kubrick-on-shining-scoffs-at-room-237-theories.html?ref=movies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