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

《七俠四義(7 Samurai)》(黑澤明,1954):戰爭、農民、七武士

 
黑澤明於1954年拍下戰後日本電影極品,同年日本自衛隊成立。《七俠四義》裡也有一班被盜賊威脅的農民找來七位武士協助成立自衛隊,保衛家園。電影背景為戰國時代,但其對於當代的指涉比比皆是,戰爭、自衛隊成立、戰後和平、經濟委靡。全片207分鐘劇情緊扣高潮迭起。畫面構圖匠心獨運,多次出現多人場面,畫面卻遠近分明,氣勢迫人,充滿層次感,尤其七位武士多次同場出現,卻絲毫沒有擠迫感覺,可見各人位置姿態經過巧妙安排。馬匹人物走動則為畫面帶來力量。

戰爭
黑澤明不拍戰國時代歷史上大型、決定性的戰爭,只以農民對盜賊的小戰事為電影主題,也拍出戰爭的兵慌馬亂。電影裡沒有英雄,能力最高的武士難逃一死,也沒有獲得半秒特寫,《七俠四義》只旁觀傷亡慘重與冷酷無情的戰爭,勝敗雙方皆飽受折磨。電影最後於死者墳前完結,墳墓置於畫面上方,是對戰時死者的敬意,電影同時宣告戰爭最終勝利者是農民,不是尚武的武士,反戰意味揮之不去。同時戰後新時代來臨,武士再無用武之地。

農民
農民是「最終勝利者」,電影中段拍攝農民收搳,結尾加插一段和平時期的插秧片段,喜氣洋洋,畫面反覆出現白米,強調三餐溫飽(武士的報酬),彷彿農民才是電影的主角。但雖然農民的村莊保衛戰是電影故事主軸,《七俠四義》中的農民形象卻不見得好。武士來自城市,英明神武,而農民來自農村,相貌不堪。農民性格軟弱、膽小,而且自私。害怕武士與女兒交好的萬造(藤原釜足)讓女兒志乃(津島惠子)女扮男裝,勝四郎(木村功)與志乃的愛情曝光後,萬造不合時宜的老舊思想即受評擊,萬造無言以對。

七武士
那「七人の侍」,性格鮮明,從城市來到鄉下把先進文明帶給農民,但黑澤明沒有神化武士或武士精神。武士當中,有武功不入流的勝四郎,有沒有武士身份的菊千代(三船敏郎)。《七俠四義》更表明武士有浪人待業,有為求溫飽替人斬柴,階級雖與農民有別,但不見得一定明顯優越。再者,縱使武士一身好武功,和平後卻無用武之地。

導演起用巨星三船敏郎飾演菊千代,難免令人多加留意。既然農民與武士也不是「理想」人物,那麼菊千代介乎兩者之間的特殊身份就更顯特別而重要。他出身農民家庭,童年時家人被殺,長大後有農民的技巧(他收搳可快人一倍),又有武士的能力,是性情中人,受小孩子(新一代)歡迎。在新時代,武士無用,農民守舊,如果他沒有戰死,菊千代將會是比武士領導島田勘兵衞(志村喬)更能獨當一面的人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